一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取得新進展——
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二次出艙活動,為中國空間站長期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保障;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開拓二號”海試水深首次突破4000米,為深海探索提供更強的技術支撐;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極地科學考察船“極地”號正式入列;首艘大型海上風電多功能運維母船交付,有效助力開發深遠海風電和發展其他海洋經濟……近期,一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捷報頻傳,一件件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國之重器”,凝聚著奮斗者的智慧與汗水,展現出中國“智”造的硬核科技實力。
創新謀發展,實干譜新篇。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上天觀星、入地探秘、下海探險——一個個標志性成果誕生的背后,是一座座被攻克的技術堡壘,是我國堅持自主創新,在關鍵領域一步步走向自主可控的歷程。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如今,我國“上九天下五洋”的夢想正逐漸變成現實。
向“高”攀 太空探索步履不停
嫦娥探月、天問問天、神舟逐夢、北斗環宇……經過幾代航天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奮斗,我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偉大演變,創造出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不久前,嫦娥六號“蟾宮挖寶”實現世界首次月背采樣返回,讓整個世界為之驚嘆。近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經過約6.5小時的密切協作,在中國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持下,為空間站艙外管路、電纜及關鍵設備安裝了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圓滿完成第二次出艙活動,進一步提升了空間站長期安全穩定運行的能力。
遠在400公里外太空的中國空間站,有著另外一個身份——“國家太空實驗室”。這里部署著科學實驗柜等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設施,能夠在軌支持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微重力流體物理等諸多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在這個“國家太空實驗室”里,各類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正在有序展開,新質生產力也在這里靜靜地生根發芽。例如,近日,西北工業大學科研團隊通過中國空間站提供的微重力環境獲得了超高溫合金材料的關鍵物理特性,實現了難熔合金微觀組織結構與宏觀形態的雙調控。據了解,該科研團隊利用中國空間站共對6種合金材料開展了上百次實驗。未來,團隊還計劃針對其他材料,尤其是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的新型功能晶體、特種材料等,開展相關空間研究。
往“深”延 深水資源開發正酣
大洋海底蘊藏著豐富的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多金屬硫化物等礦產資源,富含銅、鈷、鎳、錳等重要關鍵材料,應用價值極高。可礦區海底地形及深海礦產賦存形式與物理特性均十分復雜,同時深海重載作業裝備還需與海上風浪相“對抗”,長期以來,這些都成為國際上深海采礦的技術難題。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工程樣機“開拓二號”深入4102.8米海底,成功取回深海多金屬結殼與結核,創下我國深海采礦領域多項紀錄。
海底挖“寶”要有硬核技術。長6米、寬3米、高2.5米、重14噸的“開拓二號”是一臺適合深海重載作業的“大家伙”,具有強大的礦物高效開采能力和爬坡越障能力。研發團隊圍繞“開拓二號”,在國內首創深海復雜海底地形高機動行進、深海多礦類復合鉆采、深水重載作業智能精細控制、非金屬纜深海重載布放回收、深海環境擾動監測評估等多項新技術。其中,得益于深海復雜海底地形高機動行進技術,無論是坡度達30多度的陡峭、崎嶇海山,還是由高粘性稀軟沉積物堆積的海底“灘涂”,“開拓二號”都能順利行進、爬坡和原地回轉,其4條履帶能實時調整方向和狀態,適應海底復雜地形行走的需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及李家彪、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茂林等專家高度評價,“開拓二號”海試成功,標志著我國在深海科學研究、資源開發、環保等方面將擁有更強的技術支撐和裝備保障。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天地寬。面向未來,我們相信,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培育,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將匯聚成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磅礴動力,推動我國在未來競爭中破浪前行。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不卡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色 | 日韩专区欧美精品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 | 中字幕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